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涉及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有机生命体、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诸多方面,这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立场鲜明、观点系统、判断科学、学理深厚、逻辑自洽的科学体系。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精髓要义,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党要牢牢掌握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文化建设中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不使党的文化领导权轮空,就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从根本上对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拱卫,这不仅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中处于灵魂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定意义上,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表征。
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汇聚民力是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影响公民日常生活是非判断和行为规范的衡尺,关乎社会长治久安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民心基础工程。任何一种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确立,都是一个思想教育与社会孕育相互促进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作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定器”,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一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体现在普通民众的道德水准和举手投足的文明礼仪上,其背后是对执政党引领社会风尚能力的考验,是对执政党文化领导权落地践行能力的检验。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才能从根本上筑牢党的执政之基。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中凝聚广泛社会共识。对新闻舆论的引导是在实践中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举措,强化了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网、办端的意识形态属性。随着舆论阵地的转移和新舆论场的形成,互联网和文化市场的重要性凸显,直接影响到新的条件下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建构。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思想价值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价值先导作用,如果缺失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会跑偏。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人民在精神上极大富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其内涵是既要物质富足,更要精神富有。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在精品不断涌现中攀登艺术高峰。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它必然显现为文艺创作的繁荣和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以及当代文艺的经典化追求和艺术群峰并峙。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有效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和构建中国理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力量是理论思维创造和文化创新力,特别是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与体系化程度,这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理论筑基工程。
健全文化发展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只有不断健全文化发展体系,把重心落在文化内向度的价值感召力上,才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力量,才能从根本上筑牢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只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才能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中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健全体系是文化产业在新发展阶段的目标诉求,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理论的着力点之一,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促进力量。要加强优质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更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是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感和人生幸福感,在以旅彰文中把发展重心落在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上,使文旅深度融合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之一。
有效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生成新的有机文化生命体的重要方式和路径。
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前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从文化的生成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来源不同,有其各自生成的历史语境和现实土壤,但彼此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生机,愈加具有中华文化的神韵和风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第二个结合”中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明确了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方向。“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创新要素的相互激发的“结合”中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有了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和“现代化”的思考,有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进步有普遍价值的文明理念创新,使中国共产党充满自信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理念,并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中进行一系列制度探索。“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在于中华文化主体性,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结合”实现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的有效贯通,强有力地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
在文明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其诉求核心是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文明型政党和文明中国形象。可以说,在文明互鉴中诉求共在共荣共享,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当代演进方向,也是徘徊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世界文明的跃升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文化价值多元并不必然带来冲突,在世界秩序变动不居中,对话而不是对抗,诉求人类整体的利益而不是坚持片面性价值观,才是人类文明发展应有的方向。为了人类文明能够走出困境,需要在文化价值创新中生成一种新的文明观,来克服和化解“文明冲突论”。
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世界的中国”来说,文明互鉴是中国文化发展需要面对的常态。事实上,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着力点之一,旨在增强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互鉴能力。在文明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是建构国家形象的有效方式,文化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载体,其背后是以不断健全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传播中华文明的普遍性价值。
转自:学习强国